|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11年度印刷业十大关键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30  来源:科印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734

  2011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印刷业发展跌宕起伏,颇不宁静。在国内,通胀来袭,导致国家紧缩财政,成本上升、用人荒、用电荒等压力备至,使得一些中小印刷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印刷业相关政策,如十二五规划、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等政策相继出台,也为中国印刷业发展带来利好消息。在国外,欧美债务危机阴云不散,经济复苏遥遥无期,印刷企业经营困境重重;印刷制造巨头动作频频,破产、并购、合作、重组声音此起彼伏。时至岁尾,为总结2011年印刷业发展情况,科印网特别为大家推出2011年度印刷业十大关键词。

  十二五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未来中国印刷业发展走向问题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年初,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正式颁布,紧接着印刷业、数字出版、印刷机械等于行业息息相关的“十二五”规划也相继登场,不仅为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刻地影响了行业对未来发展的理解。

  在年初出台的印刷业“十二五”规划中,目标鲜明、目的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印刷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保持同步,印刷业总产值预计超过1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印刷大国、使我国成为世界印刷中心、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在规划中,也对于绿色印刷和印刷数字化的发展做出了量化规定,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力争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我国印刷企业总数的30%;数字印刷产值占我国印刷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0%。此外,规划还指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值超过50亿元的印刷企业,培育产值超过10亿元的印刷企业超过100家。

  为保证印刷业“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2011年国家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法规、细则,如《数字印刷管理办法》、《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等,一场全新的印刷业转型升级的战役正式打响。

  此外,在年中颁布的印机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印刷机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国产印刷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印刷机械出口额达20亿美元,增长100%以上;研发并产业化生产新兴的喷墨数字印刷机等发展目标,为提升我国印机行业整体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印刷装备等指明了方向。

  指导行业的“十二五”规划的相继发布,为未来五年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印刷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汇来概括2011年的印刷业,“绿色印刷”必然榜上有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积累和发酵,绿色印刷在2011年迎来了新的高潮,2011年3月2日,随着我国印刷行业首个绿色印刷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的颁布实施,针对印刷企业的绿色印刷认证工作也随即展开。而通过层层考核,最终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国家将对其给予项目发展资金、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等的扶持和倾斜。

  为了迎合国家的绿色印刷发展需求,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与科印网,在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的指导下,联合主办了旨在印刷行业推广绿色理念,褒奖绿色印刷先锋典范,树立绿色印刷标杆的“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该活动也得到了印刷企业和印刷供应商的踊跃参与和大力支持,并于9月2日举办了2011绿色印刷发展论坛及“绿色大奖”颁奖典礼。在活动同期,还正式出版了首本绿色印刷启蒙读物《绿色印刷技术指南》。

  进入10月,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对实施绿色印刷的范围、目标、组织管理、标准,绿色认证、工作安排与配套保障进行全面的规定,表面了国家对于发展绿色印刷的先进决心,标志着绿色印刷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11月举办的绿色印刷周上,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举办绿色印刷推进会,公布了首批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60家印刷企业名单。以此为契机,各地协会、院校、企业和媒体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绿色印刷宣传活动,再一次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印刷企业的发展肌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印刷的发展,在年底举办的第四届全印展上,主办方特别设立了绿色印刷专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绿色印刷的发展成果,为绿色印刷在2011年的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尽管2011年绿色印刷的发展成绩骄人,但鉴于大部分印刷企业仍旧落后的基本国情,我国印刷业的绿色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破产倒闭

  “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了!”2011年11月25日,一条充满着悲情色彩的微博纷纷被博友们转发和评论,与之相伴的,是有关印刷业的种种悲观言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次听到有关印机制造巨头破产的声音。自金融危机后,全球印刷业不景气的局面在2011年依然延续,而欧美债务危机、日本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更是加速了企业破产进程的到来。

  7月8日,东京地方法院宣布决定停止筱原公司的民事再生手续,宣告着筱原公司正式破产。自10月以来,数码印刷巨头柯达公司也一直饱受申请破产保护传闻的困扰。而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都像是一记重磅炸弹,摧毁了不少人对印刷业未来的发展热情。当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些曾经有着光辉历史的行业大公司时,突然发现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已经悄然逝去。事实上,人们对未来信心的丧失,远比一家企业的消亡更加可怕。

  除了债务危机、资金链断裂、企业战略选择失误外,来自下游的印刷企业经营不景气,也是导致印刷制造巨头们衰落的原因之一。

  曾有媒体预测,2011年欧洲印刷企业将迎来倒闭狂潮。就在年初,欧洲最大的凹版印刷企业之一舒洛特集团由于未能成功融资而陷入破产境地。无独有偶,美国印刷业巨头当纳利也频频关闭旗下工厂,其在亚洲的公司也饱受经营不景气的传闻。谋求转型,是业内对当纳利未来发展猜测最多的词汇之一。

  在金融危机期间一枝独秀的中国,如今也面临着一些中小印刷企业破产倒闭的困境。受通货膨胀,原材料、人工价格上涨,融资贷款难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在温州中小企业老板的跑路潮中,不乏一些印刷包装企业老板的身影。另外,政府部门对印刷业设置的环保等门槛,也加速了一些企业走向消亡。

  尽管各企业破产倒闭的消息不断,但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环保问题突出的印刷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完全意义上的坏事。事实上,这将有利于印刷业的转型升级,净化行业空气,为一些积极上进的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企业有生有灭,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大可不必为企业的破产倒闭过分惊慌。坚定信心,从破产倒闭的企业中吸取足够的教训,应该是所有还在生存的企业最应该关注的话题。

  收购

  收购又见收购。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收购一直是印刷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在今年,无论是瑞士博斯特集团收购上海旭恒精工,瑞士维发-保丽泰集团收购瑞典桑拿集团和香港维昌印刷器材洋行、柯达收购日本东京化学公司凸印版材业务全部资产、高斯国际正式宣布收购Vits印刷股份公司等新闻,都让国人印象深刻。

  2011年最振奋人心的收购,莫过于大族冠华收购日本筱原公司的产品技术、专利、装备和全部库存等。据悉,这是继上海电气收购日本秋山、高斯国际以后,民族印机制造行业又一起重磅级的收购案例。由于剥离了大量筱原不重要的资产,此次收购巧妙而经典。

  收购企业,无外乎希望在短时间内,成功借助对所收购企业资源、技术和员工的整合,迅速实现企业的做大做强,并巩固和提升企核心竞争力,还可以顺利实现转型和服务产品的外延。施乐公司收购互联网服务商沃特沃尔和纽菲尔德IT公司、GMG收购荷兰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公司Aurelon、柯尼卡美能达收购奥卡沃德公司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收购也不仅仅是印机制造企业的专利。印刷巨头当纳利在并购企业方面颇有心得,2011年的收购更多表达出传统印企转型的思路,如收购Genesis公司,意图进军包装设计产业;收购LibreDigital公司,为出版商、零售商、电子阅读器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收购Helium公司线出书公司,进军图书出版业等。

  此外,芬欧汇川收购麦利考斯基公司及莱茵纸业,Multi-Color印刷公司收购约克标签集团,印刷巨头Vistaprint收购Webs等新闻更是频繁见诸报端。转型和发展,也是他们收购的主要目的之一。

  收购有利也有弊,并不是所有企业并购、重组都能成功,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否则,不但不能在新领域大展拳脚,反而因为盲目的拓张,揠苗助长,破坏了自己长期以来已经平衡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不能为自己带来新的增长与利润,反而拖垮了已经稳定的业务,结果得不偿失。尤其在这个经济异常波动的时代,保持稳定似乎更加重要。

  随着印刷业之间的并购深入发展,不同企业、不同国家的印刷力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因力量不均衡带来的新挑战,也会加速企业之间并购与重组,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合作

  如果你问一些大企业:“21世纪什么最重要?”可能他们给出的答案多半是“合作”。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些饱受金融危机严寒洗礼的企业,终于理解抱团取暖的重要性了。

  2011年,仿佛在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企业突然领略到“合作”的美妙。一时间,各种合作的声音如雨后春笋,快速涌现:有传统印机制造企业出于危机意识,主动与数码印刷制造企业的联姻,如海德堡和理光公司,曼罗兰与奥西公司的合作;也不乏数码印刷制造企业之间的强强联手,如柯达与柯尼卡美能达的合作;还包括印机制造企业与印刷企业之间的合作,如高宝与当纳利的合作;柯达与精密达的合作,则是在柯达在以解决方案为基础进行市场划分上进行的一次新尝试,此次合作,有效地打通了印刷的整个流程,可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了数码印刷的快速发展。

  合作最大的优势,便是取长补短,同时让企业更容易地延伸自己的产业链,让企业面对危机的时候,灵活度更大一些。对于一些传统印机制造企业来说,如果希望通过简单的合作的方式,如代售设备、推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积极投入到更多数字化业务的研发方面,取得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参加到数码成像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流程中,高宝与当纳利的合作就显得更有积极的意义。而推出融合传统胶印和数字印刷于一体解决方案的曼罗兰和奥西则没那么幸运了,尽管我们经常看到双方的主要领导携手出席各种重要的行业活动,关系亲密无间,但这场合作在短期内并没有带来特别见效的成绩。在合作了大半年后,还是传出了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看来合作的方向,可能比内容更重要。

  微博

  2011年12月12日,远在日本的大族冠华总经理刘学智通过个人微博,向行业传达了大族冠华收购日本筱原印机相关资产的消息,经过数十次的转发和再传播,这一轰动性的新闻迅速在行业内传开,不少行业人士通过微博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行业重大新闻的最新动向。

  不经意间,微博已经走进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并深刻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不在是看客,而是网络生活的真实参与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他人对行业发展的认知。自科印网推出印刷行业第一个微博平台——科印微博后,微博正式而系统地走向“印刷”。一时间,各类行业微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微博带来的变革太多,以至于其一与行业相结合,便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为了主动掌握话语权,印刷协会、组织、企业、供应商、相关媒体纷纷注册官方微博,行业专家、知名人士也不断通过微博平台发表言论、传播观点、获取信息,指点行业发展。不少媒体利用微博巨大的传播效应推出微博直播、微博话题等信息平台,并积极将微博与内容相结合,也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印展上,不少行业人士主动通过微博获取展会信息,足不出户,网罗行业大事、触摸发展脉搏,展现出微博在整合零散信息的巨大力量,再一次深化了微博对于行业的影响。

  然而,微博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不少未经证实的信息通过微博平台传播出去,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就在不久前,曼罗兰“破产”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士通过微博表达出失望和悲观情绪。但最终证实为曼罗兰申请破产保护,并非真正破产,虽失之毫厘,实谬以千里,微博带来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展会

  经过了近两年多的沉寂,中国印刷展会终于在2011年迎来了大爆发。无论是年初举办的PrintChina2011,还是刚刚落幕的第四届全印展,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印刷业旺盛的增长活力,以及深刻的行业变革。这两次展会无论是在数字化、环保化、自动化等领域,还是在推动印刷业转型升级方面,均有着上佳的表现。

  参观人数分别为12万和9万人次,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能表现出中国印刷展会受关注的程度。作为全球印刷业的第三和第四大展会,PrintChina2011和第四届全印展联手为国内外的观众倾情奉献了精彩的印刷盛宴。

  与国内印刷展会火爆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展会的冷清与寂寥。在刚刚结束的,号称国际六大印刷展会之一的IGAS2011印刷展就是如此。一位参观展会的业内人表示:“IGAS2011已经沦落为地区性小规模展会。展会冷冷清清,给人一种特别不景气的印象。”而在一年一度的GraphExpo2011(芝加哥印刷展)上,也传达出一种消极的意味。

  事实上,自Drupa2008以后,国外印刷业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而至今未能完全康复。金融危机的影响让不少印刷企业的订单量大为缩减,而数码印刷等新型印刷方式的崛起也让长期以来占统治性地位的传统印刷机械制造业危机重重。无论是Print09、Ipex2010,还是GraphExpo2011、IGAS2011,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冷清的展馆、稀廖的参观者、下滑的业务成交量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印刷展会的繁荣,再一次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神话。但神话终究是神话,展会的喧嚣过后,需要我们冷静去思考。对于转型升级,相对落后的中国印刷业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外印刷展会的惨淡事实也让这些印刷巨头们坚定地抓住了向中国投资的救命稻草,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印刷展会就能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从而高枕无忧了呢?

  高速喷墨印刷

  如果说,以往的高速喷墨印刷,更多地停留在概念与对未来的憧憬中,那么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正式走向市场,已成为印刷业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并深刻影响着行业发展变化。更为可喜的是,中国企业也成功凭借高速喷墨印刷成为国际先进印刷技术的领先者。

  在年初的PrintChina2011,柯达鼎盛prosper1000喷墨印刷机甫一登场,便受到现场观众的极大关注。这款基于stream喷墨印刷技术的设备每分钟印刷速度高达200米,而成本与印刷质量可以媲美胶印。财大气粗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一口气引进两台设备,也使得这款高速喷墨印刷设备在我国书刊印刷领域也有了正式的应用。

  除了市场应用,更具跨越性和技术含量的高速喷墨印刷,使得中国不再是先进印刷技术的看客。在2011年,方正电子也推出了方正桀鹰P5000、P5200两款喷墨印刷机,这两款设备的印刷速度最高可达每分钟150米,标志着我国在高速喷墨印刷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速喷墨印刷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成本的节约和速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对整个印刷产业链的颠覆和变革。它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印刷的认知,不亚于一场印刷业的思想解放运动。

  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每分钟的印刷速度,从奥西JetStream1000的75米、方正电子P5200的150米、惠普T400的183米,再到柯达鼎盛系列喷墨印刷机的200米。犹如20世纪初发明飞机的先驱们对飞行速度的比拼一样,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不断被刷新和超越的印刷速度也宣告着喷墨印刷的发展正式步入高速时代。

  上市

  如何实现企业的快速做大做强?上市似乎成为了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辛苦积累,我国印刷业于2011年终于迎来了上市的“春天”。自今年年初开始,天津长荣、姚记扑克、盛通印刷等企业相继上市,一时间掀起印刷业叹为观止的上市潮。特别是盛通印刷的上市,为长期以来奋战在出版印刷的民营企业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而天津长荣也凭借上市带来的巨大资本,一举成为国内印机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先企业。

  因为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印刷企业及印机制造企业的上市之路,可以用辛酸和艰苦来形容。从首次申请失败,到第二次的成功,盛通印刷足足熬了三年。但企业一旦上市成功,便可以迅速体验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反差。上市可以将一只丑小鸭迅速变成天鹅,可以快速实现资金的积累,提升企业名气和社会地位……但企业上市究竟是为了发展,还是圈钱?目的不同,所达到的结果自然不同。

  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我国沪指十年零涨幅惨烈景象还历历在目。由于股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良好的运营模式,再加上投资者的短视目光,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免不了被冠以上市动机不纯的帽子。曾经在敲钟一刹那迸发的豪言壮语最终淹没在以圈钱为目的的滚滚资金浪潮之中。因此,对于资金力量并不雄厚,盈利能力一般的印刷企业及印机制造企业来说,保持清醒的头脑似乎更为重要。

  与上市相对的,便是退市。在今年年初,有一家国内印机制造企业因财务数据等问题在美国被勒令退市。而在4月某机构统计的中国概念股周跌幅榜中,前三名居然都是印刷包装相关企业。在国内,今年也有一家知名的包装印刷公司高管因内幕交易而受到法律的严惩。事实上,在这个以上市衡量企业成败的社会中,没人会关心姚记扑克年产13亿副扑克牌的愿景是否发自内心,关键看你能不能成功实现上市。

  转型

  转型一词,对印刷业而言早已不再陌生。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再次提出,主要是因为其在2011,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仍具象征意义。以前喊转型,是因为“狼”要来了,而现在喊转型,是因为“狼”真的来了。再不转型,真的hold不住了。

  从年初开始,国内通货膨胀高企不下,国外债务危机阴云不散,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原材料价格,而长期以来中国引以自豪的人口红利也渐渐消耗殆尽,用工荒从结构性矛盾转为常规性矛盾,涨薪的呼声风气云涌。发展至年中,电荒又如期而至,对于一些印刷企业集中地区,拉闸限电也已成为常态,而央行为抑制通胀而采用的信贷紧缩政策,也导致不少中小印刷企业面临融资难题。一时间,各地媒体纷纷爆出区域内中小印企的危机问题,温州、珠三角等印刷业发达地区更是爆出企业的倒闭潮和老板跑路潮。

  在此轮危机中,大型印企也不能幸免。在《印刷经理人》杂志的百强印刷企业统计中,不少企业出现量增利减的发展怪圈,而绿色印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加企业的发展成本。种种迹象,为2011年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在各种压力下,印刷企业在2011年的转型,更带有被迫与无奈的色彩。有些转型较为简单,如出版印刷企业向包装印刷企业转型,活动范围仍然没有跳出印刷业。有的转型较为复杂,如多元化发展或是产业链拓展,如向上游的出版、设计、销售领域拓展,甚至直接从事房地产、金融业等。

  无论哪种转型方式,都值得印刷企业考虑。前者简单容易,收益一般,虽然可以通过转型重获新生,但如果因循以前的经营模式,在转型后依然有被淘汰的风险,后者虽然转型的风险更大,对资金的要求更多,很有可能牺牲在转型探索的路上,但如果能够成功转型,收益也将十分可观。

  也许,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还有其他的办法,但一直处于“微笑曲线”最底层的印刷企业,如果不能够及时打通、拉平,甚至延长那条“微笑曲线”,那么始终只是经济发展的过客,或者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或者成为产业升级的被淘汰者。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