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内印刷业发展中的聚合效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8  来源:中国包装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21

  作为推动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配套产业,印刷工业园的管理模式在全国最早出现在广州和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的是温州和广州。有业内人士评价,印刷产业水平的南北差距足有20年。先天不足能否后天弥补?总投资16亿元、占地55.86万平方米的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工业园区,被寄予更多期待。3年前南方白酒曾流行金卡纸包装;3年后这种逐渐退出南方市场的包装技术,在哈尔滨仅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做到,且用的还是南方设备。

  包装经济力量薄弱的背后,是地域效应所产生的物流问题,这是长久困扰龙江印刷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我省印刷资源总资源达207亿元,其中哈市占到120亿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市800多家印刷企业中,95%以上企业厂房是租赁的,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水平处于低、小、散状态。哈市实际的印刷包装能力,每年只能完成9.8亿元,这使得90%以上的印刷资源流向外省,每年直接损失产值100亿元以上。

  电池的“聚能环”并没有改变电池容量,却能够在防止短路和漏电的基础上延长电池储存时间。印刷工业园区同样不是把大大小小的企业单一的聚集,而是如何实现资源整合。印刷业是需要“扎堆”的产业,其动力首要来自于原材料成本的节约。聚能效应的另一个体现,是园区化模式使印刷产业的上下游企业衔接紧密,实现“一站式”运营。

  全国的印刷专业大学仅一两所,很多综合大学曾开设的印刷专业,近几年不少都取消了。新建园区将成立政府扶持的专业印刷职业技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并设置劳务公司,解决印刷企业临时性大订单所产生的加急人才需求。他也相信,规模庞大的产业园区将留住更多专业人才。园区发展也必须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打造城市特色产业为最终目标。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