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要闻 » 正文

《大公报》创立辗转周折终成百年基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2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852
-->

       忘己无私就是“公” 征婚广告开先河 感人最深小“三毛”乱世坚韧成大报———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已经有104年的历史,是惟一一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创刊超过百年的中国报纸品牌。从晚清到现在,数易其主,也从隅于华北的地方报纸发展为全国性的大报。

   不党不私不盲———办报人真不易

  《大公报》的创办者英敛之出生在北京,是满洲正红旗人。他幼年家贫,并没有受过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八旗子弟习武后可以被编入军籍,得到一份军饷。于是,英敛之便选择习武来维持生计。

  他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无不浏览,刻苦自学,慢慢由一介武夫变成了风度翩翩的文人,也成了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当时的天主教中国教区属法国管,英敛之在信奉了天主教后,自学了法文。于是他和一些外国神父、社会名流有了交往。1901年4月,紫竹林天主教总管柴天宠提议集资开办报馆,邀英敛之主事,他的办报生涯从此开始。

  在创刊号的《大公报序》中,对报名这样解释:“忘己之为公,无私之谓公”,并要“扩大公无我之怀”、“移风易俗,民富国强”。

  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又提出了“不党、不私、不盲”等社训。“不党”指的是“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不私”指的是办报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位外,并无他图”;“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指的是不“随身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此后不久,为约束报社员工的行动,总编辑张季鸾还提出了以下四点作为补充,即:“不锦上添花,不落井下石,不与人共利害,不参与别人的秘密。”

  开征婚先河辟漫画连载———“三毛”就此诞生

  民国前的《大公报》,几乎每年都举行“有奖征文”活动。征文由《大公报》命题,在报上刊出,让读者广泛参与各抒己见。然后,在所交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给予不同的奖金,并有选择地在报上刊登。

  《大公报》的征文活动都紧密结合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自1905年以后,《大公报》每一次征文活动,都以立宪为题目。

  《大公报》还利用自身优势,为年轻人刊登征婚广告,成为这方面的开拓者。

  1902年6月26日,刊登于《大公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征婚广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广告内容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人,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果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均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更妙。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馆或青年会二处代收。”

  1947年到1948年,上海《大公报》还连载了张乐平的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在《三毛流浪记》连载的250个日子里,每天清晨都有许多人排队购买当天的《大公报》。这些人中有大人,也有许多小读者,一些孩子还因为没买到当天的报纸而哭泣。

  《大公报》常常会接待前来抱怨买不到当天报纸的读者,还会接待询问“三毛”今后遭遇的读者,甚至有一些读者给《大公报》写信,表示愿意为解决“三毛”的困难而出钱出力。《大公报》的王芸生主编受到该漫画的影响,收留了一个孤儿在他的家里待了半年。

  乱世迁徙气节能保———《大公报》遍及全国

  1935年末,主持《大公报》运营的胡政之、张季鸾预测日本的侵略会扩大到华北,1936年2月上旬,《大公报》总代办部在上海福州路436号开始营业,继续宣传抗战。

  沪版创刊的头3天,报馆员工发现,全市各报摊天天都无存货,报纸销售一空。但是读者却纷纷来电,说没看到这份报纸在市面上销售。

  原来,在沪的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