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产经新闻 » 正文

经济危机中的定价策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3  来源:樊俊耀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720

  日前无忌论坛上,面对环比下降30%的全球相机销售数据,很多网友就自己心仪已久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会不会降价的话题产生激烈的争论,当然大多数网友,以厂家库存有压力、厂家要取得更大的市场等等理由认为市场价格一定会降低,而就在昨天上午,我收到一个美国供货商的邮件,说是要提高其产品配件的价格,其实在不到一年以前,这个价格刚刚做过上调。为什么厂家的实际做法与消费者的判断背道而驰?在面对经济危机,市场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企业对价格应做出什么样的调整,采用何种定价策略?

  首先要说明几点认识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商人,就是倒买倒卖,并不“产生”价值,现代经济学理论并不这样认为,商业贸易增加了“社会福利”,是创造价值的。

  人都是理性的和自利的,这也是整个经济学所有理论的基础。
 
  定价是无关乎道德的,低价进高价出,能卖高就不卖低这天经地义。所以很多巨商一生“敛财”,甚至平时一毛不拔,而当退休之前或者去世之后又把所有的资产捐献出来。
 
  任何理论都是现实的“理想化”,能对现实情况做解释和一定的指导,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更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要复杂的多。

   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是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作为买家,价格越低,越多地人就会愿意买,或者说会买更多的,价格越高,买的人就会减少,所以说在售价和销量的平面坐标系中,需求曲线一定是一条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曲线。生产者的意愿则完全相反,所以供应曲线也相反,两个曲线会有一个交点,就是一定条件下供应与需求的平衡点。

  那么价格与销售方的利润有什么关系呢?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当价格为P0的时候,销售量为Q0,销售方的收入为P0XQ0,就是A+B+C+D的面积,扣除A+B的成本,毛利润为C+D;如果销售方抬高价格到P1,销售量就减少为Q1,销售方的收入为P1XQ1,就是A +C+E的面积,扣除A+C的成本,毛利润为E;无论定什么样的价格,总会比一些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要低,也就是说,如果定价销售,总有消费者把愿意付出的钱省在口袋里了,这叫“消费者剩余”,在P0和P1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分别为E+F+Q和Q,显然价格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少。

  需求曲线的斜率,代表了在一定价格下面,价格做一个微小的变化的时候销量有什么变化,叫“需求的价格弹性”,显然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曲线, 更有不同的“弹性”,有些商品弹性很小,比粮食、调料、牙膏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再高,您该吃也得吃,该用也会用,我们就说这些商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而另外一类商品则不同,价格高了,消费意愿就会明显减少,如服饰、娱乐消费等,我们就说这些商品价格弹性大或者说不具备“刚性”,商品的定价策略,首先依赖于商品的价格弹性。

  另外影响定价策略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竞争状态,根据参与竞争的企业的多少,我们把这些竞争的状态归结为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几种模式。我们城市的生活区及周边,从来不乏菜市场和卖菜的小贩,同样的蔬菜,如果卖价高了,肯定没有几个人会买,所以菜贩的蔬菜能卖什么价格,完全取决于批发市场的价格,自己是“无权”定价的,菜贩争的钱,也就是自己的辛苦钱,从经济学意义来讲,卖菜是没有利润的。

   垄断竞争下,竞争的参与者要少很多,更极端的是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这时候,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竞争者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成本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取决于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像公路收取过路费就属于这样的情况,名曰收费还贷,实则是收取垄断利润,与贷款还不还清没有多大关系。
在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的竞争格局下,对于参与竞争的厂家来讲,一定会采用“撇脂营销策略”,这是商家的“理性选择”结果:

   1。商品不是按照成本定价而是按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定价,商品价格与成本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D700(Nikon刚推出不久的全幅单反数码照相机)可能的成本只比D300(低一个档次的Nikon数码单反相机)高出20%,但是售价会高一倍,到底是1万元一台卖100万,还是1.5万卖50万台,商家会找到“利润最大点”,尽量减少“消费者剩余”。

   2。商家为了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小化”同时“利润最大化”,会推出过渡性的产品,来把那些对于价格敏感度较低的消费者兜里的钱多掏出来几次,如Intel做CPU,在P2 的时候,也许P5都做好了,但是他先不推P5,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先分别推出P3、P4,让你不断升级,反正不把自己做好的东西拿出来,你也跑不掉。

   3。大家一定听说过“囚徒困境”,参与寡头竞争的厂家,像下棋一样,会知道自己如果下狠招的话,对方一定也会一样,到时候两败俱伤,所以不会采用“你死我活”的打价格战策略,彼此心照不宣地赚取垄断利润(想想我们的汽油价格)。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