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广告平台看好无线营销 先发优势与超前风险

  • 发布日期:2011-07-05 浏览次数692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突破性普及、各种移动应用全面爆发,让营销模式与展现平台发生了质的变化。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应用,会呈现出不同的媒体特性,营销的形式和效果更多样、更高效。

  在互联网从PC向手机的转移趋势日渐明朗的同时,手机+App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精准定位、互动、整合,三者融合的营销潜力,对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效果。不过,目前的困局是无线营销的应用尚未被充分挖掘,产业链也还远未成熟,一切都在探索中。

  移动互联网的版图正在不断延伸,正将无线营销带进一个全新的成长空间。

  艾瑞咨询根据AppsFire的数据整理发现,新型手机应用在用户手机使用总时间中的占比最大,达到47%.平均每一个用户在手机上已经超过20款的应用程序。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都需要一种更有效地吸引消费者、成本更有优势的营销模式。移动应用广告就提供了一种能够迅速、广泛、低成本的直接覆盖全球客户的手段,因此,品牌制造商、广告公司、移动运营商和媒体公司越来越多地转向移动媒体,以实现他们的营销和广告目标。

  如果说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那么2011年更像是一个营销年,众多应用进入市场渠道,寻求盈利,而具有高度针对性、互动性并且结果可精确衡量的移动应用广告,已经成为开发者们获取收入的最佳方式。

  抢占先发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营销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应用的形式同消费者互动起来,通过精准的匹配找到“主动需求”的适宜人群,能够被信任并被轻而易举地广泛推荐。

  艾瑞分析师童斌表示,移动应用广告是几种广告的集大成,既可以做关键字,也可以调用智能终端上的各种各样的硬件功能。总体来说,移动应用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是精准。在广告平台后台上可以获取精准的信息,不管是机型,即标准化信息,还是用户行为,一些非标准化的信息,都可以获得。广告主可依此做一些用户的细分,细分广告的投放。第二是位置性。位置性在APP广告有两个层面,一个基于APP周边信息推送,软广告的形式,另外就是基于AR技术整合,将实际信息和虚拟信息叠加,给广告主一个全新的体验形式。第三是互动性。用户可以在使用APP的时候调用终端的各种功能,强化用户跟广告主之间的互动。

  2010年中国手机广告市场规模约为17.4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93.3%.2012年是中国手机广告市场的爆发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2亿元,增长率达到83.4%.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分析认为,通过国外移动应用广告发展的趋势来看,作为广告主,谁先进入这一市场,谁就将迅速获得相当份额的领先优势,并且后来者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去颠覆。这对移动市场更大、广告效果更突出的中国会有更显著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国内一批领先的广告平台在市场竞争中将占据先机。

  随着移动应用广告成为精准营销的新宠,国内的移动广告平台发展非常迅速。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就是移动广告的运营商,接收上游开发者的应用做媒介嵌入广告条插件,再联系下游广告商投放广告。国内这类平台公司目前已达30多家,主要分四类:一类是有米、多盟,这些属于刚刚创建的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第二类是架势、亿动广告这些做过报刊短信的广告,也参与到移动应用广告里面来;第三类是易传媒、艾德思奇等这些曾经的PC广告平台也参与其中;第四类是一些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还有运营商,同样也布局了移动应用广告市场。对移动应用广告的看好,也为这些企业带来了融资的机会,有米广告、多盟广告都已完成A轮融资,而架势无线已被全球领先的移动营销和广告技术提供商Velti全资收购,这说明国外比较成熟的行业巨头也已进入中国市场争夺这块新兴的蓝海。

  潜藏超前风险

  尽管无线营销每一个领域都在增长,移动广告、移动互联网应用、数据库、移动应答机制、移动服务等都在增长。但关键的一点是,它们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这个广告平台还处于早期烧钱阶段。

  行业的增长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在全球范围内的无线数据用户的持续增长,智能手机和先进的无线网络的广泛扩展,以及移动应用、内容和服务的使用率。

  作为基础的移动互联行业,尤其是智能手机行业,以技术的迅速变化为特征,标准不断更新,技术变化剧烈,产品周期缩短,行业态势经常发生迅速的改变。应用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化的竞争阶段。2010年1月,苹果公司收购Quattro无线公司;5月,谷歌收购移动广告厂商Admob公司;2011年1月,全球知名的移动数据服务公司Motricity与提供移动营销、广告和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Adenyo达成收购协议。这些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平台开发者会更受青睐,这对亟须优质应用作为媒介的国内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将形成竞争的巨大压力。

  从客户角度看,广告应用平台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即使是在高速多媒体3G手机普及的日本,很多企业都对无线营销广告宣传活动不感兴趣。目前看来,很多广告主对移动营销认知度有限,与整个营销市场对比,市场容量还很小。目前中国商业环境,跟欧美相比自由度不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个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应用层面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到底是求质还是求量,现在很多平台竞争的焦点聚焦在怎么样争夺更多的媒介资源,却忽视了对客户的培养。

  一些方面缺乏高质量的可投放应用造成广告主更加谨慎,会导致这个市场的广告资源比较缺乏,另外一个方面,应用的开发成为热门后,生命周期基本只有三个月,这两种对接产生摩擦的情况下会导致媒介资源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消化,媒体价值会失效,这样的困境导致很多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缺乏广告客户,却还在烧钱;另一方面开发者也无法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监测问题也是这个新兴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由于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整个产业链仍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平台本身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个双重身份在移动互联网很难跑通。有米广告副总经理柯尧表示,目前必须把角色剥离出去,第三方检测是品牌广告主需要的,因为品牌广告主会用传统媒体的标准衡量新媒体。

  尽管进入者众多,但是曹军波表示,2010年国内移动应用广告的规模是7000万元,而整个互联网的广告规模是322亿元,占比是0.2%,这个时候想让品牌广告主进到移动应用广告里面来,还是超前的一个想象。

  从全球市场来看,谷歌AdMob及苹果iAd成两大市场领导者,在广告展示量及广告主签约质量上,均高于其他独立平台。中国移动广告平台目前面临渠道合作、媒体覆盖、媒体价值三个两难问题,在国内缺乏高质量有黏性应用的情况下,如何让品牌广告主进来,如何帮助APP广告提升广告的价值,这都是摆在早期进入者面前的难题,目前来看虽然前景广阔,但进入这个领域还需谨慎,如果进入还需要寻求一些模式上差异化的方式。

  案例一

  中国的AdMob聚合优秀应用

  2010年7月,苹果公司正式将其iAd广告网络投入使用,而谷歌也以7.5亿美元的作价将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公司AdMob收入囊中与之对抗。苹果和谷歌作为行业趋势的引领者,他们的频频动作被业界视做一种信号——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前景可期。

  这一次,中国本土公司不想失去先机,新一轮移动互联网广告的跑马圈地已经开始。从2010年开始,一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广告战略的公司浮出水面,如有米广告、多盟、架势无线、哇棒等,这些企业多采取类似AdMob模式,定位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盈利模式采取的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收益最大化,是一个多方获益平台。主要是整合上游和下游资源。上游资源主要有两类客户:广告商和代理机构;下游资源也是整合两种类型的客户:程序开发者和网站。软件开发者需要钱,上传软件能够获取分成;用户需要免费软件,从平台上可以免费下载;广告主需要覆盖和精准度,通过为用户提供下载获取分成。

  那么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的新营销模式效果如何?架势无线CEO叶忻告诉记者,尽管还有很多广告主不太认可这种模式,但是在这个平台投放过的广告主都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根据尼尔森移动业务研究报告显示,透过移动广告产生的转化率是网站广告的5.3倍,可见手机广告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而中国8亿的手机用户更为这个市场奠定了用户基础。

  但是,这片可预见的“蓝海”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尼尔森日前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个月有6000万左右的美国无线订户在手机上浏览了广告,但广告商无法知道用户做了些什么,用户何时在看广告,这直接影响到广告的投放精准度。这些缺陷使得在目前阶段,广告商仍只是将手机广告作为其营销工具的补充。

  有米网副总经理柯尧坦承,尽管手机应用广告的趋势明显,但是与互联网300多万个站点相比,移动互联网还显得十分单薄,营销价值尚不被广告主认可。虽然目前市场还处早期,规模化还未产生,正是各家开始寻求创新模式以求生存的阶段,市场竞争还不激烈。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掌握移动应用广告的特点,不断创新提高用户体验,移动应用广告最终的价值是和应用本身的品质成正比的,所以如何与开发者进行深度的结合成为很多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式。为此,有米、架势无线都推出了对于优秀应用多元化的扶持计划,这将会从媒介资源上对于第三方广告平台产生作用。

  在第三方平台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通过在自己开发的应用中嵌入广告控件,通过向服务器请求广告,获得盈利。但由于广告主尚不太认可,缺乏广告资源仍是这个行业前行的最大困难。从现状来看,由于国内不具备付费APP的环境,国内第三方广告平台正在逐步将品牌广告主拉进这个平台。叶忻表示,目前世界品牌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客户端,这也是品牌营销的发展趋势,帮助他们开发客户端,让品牌广告主认识到这块市场的价值,未来在国内这是很大的一块市场。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国内移动广告平台仍在不断尝试解决拓宽移动广告的未来市场。

  案例二

  果合探路广告优化平台

  Google还在对广告公司下手。2011年6月,当Google以4亿美元收购Admeld的消息传出,一下子让Admeld国内最早的模仿者果合移动广告有限公司(简称果合)陷入迷茫,因为这个行业的兴起者一旦进入了Google的航母,就相当于放弃了作为创业者的角色对这个新兴模式的探索,这对果合来说就相当于失去了这条路上看齐的标杆。

  Admeld,一家广告优化平台,成立于2007年,之前从风险投资那里获得了3000万美元投资,包括星火资本、时代华纳投资等。业内人士分析Google可能会感兴趣用Admeld技术来提升自己的广告平台服务。

  在目前国内移动广告刚刚起步的阶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30多家广告平台已经让开发者眼花缭乱,而果合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嵌入果合开发的一款工具,帮助中国移动开发者自主选择最佳广告平台,提高广告收入。

  果合联合创始人兼市场总监张琦表示,这个模式模仿了美国的广告优化平台Admeld,同时果合的产品创意也来自团队中一位工程师对移动广告的思考:一是面对国内外众多的广告平台(如国内的架势、有米及国外的AdMob等)无从选择;二是单一广告平台的广告平均填充率(应用获得广告填充次数与应用请求广告次数的比值)比较低。据美国移动广告交易网络Smaato 的统计,全球移动广告的平均填充率在30%左右,即七成的广告请求并没有实际展示给用户,限制了开发者从应用中获取广告收入的可能性。

  基于此,这个创业团队设计了果合这样一个源自开发者的工具,因而选择了完全免费的策略。开发者仍然从各个广告平台获得广告收入,果合并不会从中分成。他们看准的是开发者对于优化多家广告平台的需求,切入这一产业链优化平台环节。

  张琦表示:移动广告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在它没有成熟之前,仍需要耐心的培养。这棵大树的根基不是广告平台的多少,而是开发者是否能真正获利。果合未来希望更多的从广告优化及数据服务本身寻求盈利模式。目前优聚已经在多款游戏产品中使用果合的SDK 获得广告收入,注册会员数已经有不错的表现。

  但是这个平台现在面临最大的迷茫就是盈利模式。尽管果合这款产品符合了开发者的需求,也为下游第三方广告平台带去了应用资源,但是目前国内应用开发者的微薄收入显然是无法从中与其分成的,另外,下游的第三方平台目前正处于行业培养期的烧钱阶段,尽管这款产品为平台所用,但开发者在短期内要想从中拿到钱也是很难的。

  据了解,果合此前一直作为学习对象的Admeld在6月已经被Google以4亿美元收购。对此,张琦坦承:作为一个没有前例可借鉴的平台来说,他们目前也正处于迷茫期,未来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移动应用在广告领域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环境尚处早期,因此进入者需要具备技术优势和资本的有力支持,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或早或晚的生存困境。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