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高端视点 » 正文

浅析霓虹灯起源与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19  来源:鹰目网  作者:中国标识网  浏览次数:1250
核心提示:霓虹灯是由英文“氖灯”,即“NEONSIGN”得来的,“霓虹”两字实际上是“NEON”的译音,而现在人们已经把“霓虹灯”当作专用词运用了。
  霓虹灯是由英文“氖灯”,即“NEONSIGN”得来的,“霓虹”两字实际上是“NEON”的译音,而现在人们已经把“霓虹灯”当作专用词运用了。
 
  霓虹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对气体放电的研究,电流通过含有少量正负离子的气体时,受紫外线、宇宙射线、微量放射物质的作用,在足够高的外加电压作用下运动,并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后,使中性分子发生电离,因而离子的数目倍增。电流通过气体时还伴有发光现象,即所谓的辉光放电。其发光的颜色随所充气体的不同而不同。法拉第的理论及其在实验上的成就,为霓虹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霓虹灯始源于法国。当时所用的灯体玻管的直径为45毫米,先将玻璃管弯制成所需的文字或图案,然后再用1只电压为1万多伏的变压器供电,使之发光。当时,灯管两端电极采用石墨制成,内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前者会发红光,后者发白光。由于这两种气体较活泼,很容易和石墨电极起化学反应,阴极溅散出的石墨很快在玻璃管内壁形成黑色薄膜层,并大量吸收充入灯管内的气体,使灯管的充气压力很快下降,致使霓虹灯的寿命很短。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在霓虹灯管上加1个特殊的电磁阀门,并在霓虹灯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再往灯内重新补充一定量的气体,但这样做并未能在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因此,这种灯不仅寿命短、制作工艺复杂,而且造价昂贵,很难普及。
 
  在1907年至1910年期间,科学家克洛德和林德发明了液态空气分馏。利用这一发明,在霓虹灯内充入一定的惰性气体,这样就明显减缓了气体在灯管内部的消耗速度,颜色也丰富了,可产生红、绿、蓝、黄等颜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光致发光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了。这种材料不仅能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而且发光效率也高,我们称之为荧光粉。荧光粉被应用在霓虹灯制作中后,霓虹灯的亮度不仅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灯管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夺目,变化多端,同时也简化了制灯的工艺。故在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霓虹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霓虹灯按其玻璃管内壁所涂粉的不同,档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玻璃内壁不涂任何荧光粉,直接采用无色透明的玻璃管,通常称为明管;第二种是在透明玻璃管内壁涂有荧光粉,我们称它为粉管;第三种是采用彩色玻璃管,且在玻璃管内壁均匀涂上荧光粉,我们称它为彩管。
 
  霓虹灯的寿命在正常情况下高于日光灯和白炽灯,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须做到三点:1、制作人员水平过硬,排气人员轰击去气得当、彻底;2、启动它的变压器不得超载;3、安装人员细致合理的安装。只要做到以上要求,实践证明霓虹灯的寿命是高于日光灯和白炽灯的。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