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网络、博客、楼宇电视:一个也不能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534
前不久,上海东锦食品有限公司旗下新饮品“日加满”与分众传媒独家合作,签下费用高达5000万元的广告大单,成为分众传媒有史以来最大的广告客户。此举显示了以楼宇电视为主营方向的新兴媒体强大的传播影响力。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传媒产业蓝皮书”指出,如今的新媒体在刷新人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已经影响到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并将在未来传媒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

    2006年是媒介业的变革之年,有人把楼宇电视称为继网络、博客、手机之后,“新媒体群”的又一生力军。中国传媒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新媒体群”的勃兴,更表现在媒体形态变迁之后,信息传播的规则发生潜在变化,“新媒体群”将毫无争议地分割中国广告市场的大蛋糕。

  新媒体势力初现端倪

    “新媒体群”对传统媒体疆域的侵蚀,最鲜明的风向标就是广告市场。最近两年,中国广告产业一直维持在15%至20%的增长率。不过这一增长率大多来自户外媒体广告持续上升的拉动,而报纸等传统媒体广告不升反降。
    在这一大环境中,新媒体的发展却如火如荼。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机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传统媒体整体下滑的形势下,楼宇电视却逆势上扬,实现了年均三位数的高增长,成为深受广告客户追捧的新兴媒体。据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报告预计,仅2005年一年,国内楼宇电视造就了10亿元的新兴广告市场。2006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20亿元。

    在中国,分众传媒在楼宇电视广告的占有率达到96.5%至98%。目前已经覆盖到100多个城市,每天覆盖的都市主流消费群体达到1.5亿。
    调查显示,写字楼白领由于工作繁忙而常常与传统媒体擦肩而过,没有时间看报、看电视,工作时候除了收发邮件也没有时间浏览网页。对信息的渴求和现实生活中信息的短缺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在上班等电梯、出差等班机的间隙,他们更愿意主动去接受周边的信息。

    所以,很多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了“新媒体群”的身上。“日加满”与分众传媒独家签下5000万的广告大单,就将广告投放到包括商务楼宇、商场、led户外彩屏广告、机场贵宾厅等媒介网络。

    与一般媒体相比,“新媒体群”相对是一个强制性较强的传播媒体。在等候这种无法选择、无聊并且陌生的环境下形成一种心甘情愿边等边看,从而产生了电视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新媒体群”可以用传统电视20%的费用,覆盖80%的目标受众,这种由精准营销、精准传播所产生的效果是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

  传媒影响力坐标面临重建

    2006年,中国内地已经成为全球广告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超过1400亿元的年经营总额,数以十亿计的受众群体,这一巨大的商机令全球瞩目。许多醒悟过来的广告主开始明白,广告狂轰滥炸的时代已经过去,看准目标,合理投资,才有收效。

    于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青睐以精准传播为方向的新传媒。除了“生活圈媒体”的创立者分众传媒之外,楼宇视频广告的争夺者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创新”地挖掘出航空、大卖场、大学、火车、医院、银行等联播网市场,试图“圈走”楼宇之外的另一些市场。如航空联播网的航美传媒、医院电视联播网的互力传媒,铁路视角的广源传媒,都纷纷跻身“新媒体群”的行列。

    人们对“新媒体群”的青睐,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方面,电视、报纸的广告价格攀升,新传媒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让广告主们看到了广告行业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家庭的时间缩短,传播点从家庭转移到户外,新户外广告的出现使得户外的概念有了新的延伸。广告主的增多,传统媒体的“固定容量”已经无法满足广告市场的需要,他们必定会寻找新生的广告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传媒影响力的坐标必将面临重建。

“新媒体群”瓶颈依然存在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新媒体群”毕竟是一个新兴媒体,它在我国出现不过几年时间,以“生活圈媒体”为核心概念的“新媒体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是机遇和风险并存。

    第一,“新媒体群”隐藏泡沫。比如电梯联播网,白领们是否会因工作压力过大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