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要闻 » 正文

海信面临着全面转型押注多媒体电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533
2006年,被诸多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中国彩电市场的拐点年,我国平板电视将与CRT彩电市场规模价值比将接近1:1,中国电视市场将真正步入“平板时代”。

  2006年7月6日在青岛举行第五届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我国最大的彩电制造商之一的海信集团高调宣布,海信将迎来一次新的转型——以平板彩电为平台的多媒体将成为海信第一大产业。这也意味着,CRT彩电将逐渐淡出海信的大多数生产线。

  此消彼涨

  “海信正面临着一次全面的转型。”海信电器(600060)总经理刘洪新告诉记者,促成海信进行产业转型的是整个彩电行业即将迎来一场产业更替。

  刘洪新透露,“为配合转型,目前海信正在积极调整着自己的产业策略。新开发的十几款平板电视将陆续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希望以这些产品为拉动,完成今年海信电视800万台的销售目标。目前,海信已开始以OEM的合作方式为惠普生产平板电视,预计今年的年产量大约是10万台。”这也使得海信电器新闻发言人喻海涛对于平板彩电有着乐观的预计。他指出,2006年海信平板彩电的销售额将与CRT持平,城市市场平板将超过CRT彩电。

  据了解,2006年1-5月份,海信电视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量份额占到11.76%,在平板市场的销售量达到12.41%。在目前的平板市场上,海信已经连续20个月保持销量、销售额第一。

  “海信全面转型平板彩电,不仅是追逐产业更替的需要,同时也是海信收购科龙后内部整合的必然结果。”海通证券家电行业分析师顾青认为,2006年7月6日海信集团正式公布,将集团旗下冰箱和空调等白色家电资产注入新收购的科龙电器,海信则主攻以彩电为主的黑色家电,预计整合最快年内即可完成。而整合最终是为了提高产能和竞争力,海信面对渐衰的CRT彩电销量,不得不为大量增加的潜在产能寻找一个长远的出路。顾青指出,虽然此前CRT彩电在国内许多制造商的产量中尚占据70%,但平板彩电市场拐点将在今年下半年到来。而国内最大彩电制造商之一的海信转型本身也会成为加速“平板时代”到来的推力。可以想见,继海信之后必将有其他彩电制造企业跟进、把主战场转移到平板彩电的角逐中来。

  主动调整

  “彩电行业由CRT向平板过渡,对于制造企业来绝非仅止于生产流程的简单替换。”海信电器新闻发言人喻海涛表示,在平板时代下,企业的采购、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有着根本的变化。

  喻海涛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游原材料价格频繁波动;二是下游市场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彩电从CRT到平板时代,一个变化是进货渠道更加宽泛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众多厂商都可提供大量的屏资源。但是随着日本、韩国和台湾之间的竞争日渐加剧,液晶面板不断升级,使得彩电屏资源几乎每逢三个月就有一次大规模的降价。这要求海信对于市场、产品的控制力逐渐提高。同时,目前一款平板彩电的市场生命周期在半年左右,其原因是新的技术不断涌现。

  高清、流媒体、网络电视等上游技术的附加,会直接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把握需求、推出新产品,很难保证企业始终的领先地位。而新产品的推出,也就标志着原有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降价清货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平板时代的这种变化,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指出,“摩尔定律”将成为平板时代的主要法则。“摩尔定律”原来是IT产业的第一定律,对平板而言,它其实是一个用不断的奔跑赢得短暂市场机遇的定律,它使领先的厂商赢取合理的领先收益,并使整个市场以普及的势头向消费者倾斜。

  海信平板电视事业部总经理王俊昌告诉记者,为何适应平板电视市场波动频繁的特点,海信早在2004年就根据平板彩电市场特性设立了独立的“平板电视事业部”:首先是整合研发机构,将PDP研究和LCD研究从电视研究所独立出来,与原来的电视研究机构平行。平板事业部有着自己独立的采购、研发和营销体系。

  在平板电视屏资源的采购上,喻海涛介绍道,如果说CRT屏资源采购需要精确到天的话,平板彩电采购则要精确到以小时来计算。由于国际屏价格的频繁变化大大超过了CRT,为了准确把握了市场行情,早在2002年海信便开始与三星、惠普等国际一流企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