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动态 » 正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电视荧屏为何扫“皇”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512
  尽管“帝王剧”充斥电视荧屏的现象频频遭到各方批判,但“帝王剧”热在中国依然不减。   自1990年代中期描写清朝乾隆皇帝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在中国热播后, “帝王剧”就开始受到影视行业的追捧。反映帝王生活的电视剧不断创下收视率的新高。2002年播出的反映雍正皇帝改革的《雍正王朝》,甚至感动了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和许多高官。   直到今天,“帝王剧”依然是中国各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的主打节目。长达60集的《汉武大帝》刚刚播完,《大明天子》、《秦始皇》等帝王大传又将粉墨登场。而由几名广受欢迎演员主演的《康熙微服私访》已经热播到第三部,第四部的出台恐怕也是早晚的事。不夸张地说,“帝王剧”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旋律”。   有趣的是,中国评论界对“帝王剧”的批评之声一直没有停息。曾担任过文化部部长的王蒙不久前还在“两会”上严词指责帝王剧是“媚俗文化”,“直接讨好了某些男人惟我独尊、三妻四妾的龌龊内心”;剧作家魏明伦则指“帝王崇拜”意识非常不利于中国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建议电视剧的制作和播放应该扫“皇”。   《人民网》昨天也发表文章揭露“帝王剧”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胡编乱造历史等种种弊端,批判“三皇五帝永远活在电视导演心中”的文艺现象。   但“帝王剧”在一片责骂声中照样火爆荧屏。为什么?一名电视剧制作的圈内人士对本报说,很多人只是批评“帝王剧”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很少分析“帝王剧”长期流行的真正原因。   这名参与过“帝王剧”策划和编剧的圈内人指出,同反映现实的电视剧相比,“帝王剧”和古装剧的发挥余地要大得多。   圈内人士说:“这类帝王剧收视率高、利润率高、风险小,各方都满意,想不流行都难。”(摘自联合早报;有删节)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