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在渝研制成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29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中国标识网  浏览次数:730
核心提示:未来,借助空间3D打印技术,宇航员可以在失重的状态下自制所需要的实验和维修工具和零部件,将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和维修的及时性,就不用再等待地面补给。
  在中国空间站内,某台设备出现了故障,要紧急维修更换零部件,但从遥远的地面运输零部件到空间站耗时太长,怎么办?未来,宇航员用3D打印机自制零部件,就可解决这一问题。4月19日,记者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获悉,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在渝研制成功。
 
  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只有一个小型保险柜大小,被放置在实验台上,正在忙碌工作着。据称,它的打印速度为10-30毫米/秒,可打印的最大零部件尺寸可达到200×130毫米,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最大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也超过了NASA上个月刚运至国际空间站的升级版3D打印机最大打印尺寸。
 
  “空间站的应急维修保障能力对于其能否实现高效运行十分重要,而空间在轨3D打印制造是解决空间站维修保障需求的有效方法。”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与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段宣明说,经过了两年的努力,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联合研制出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并于今年3月在法国波尔多完成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3D打印装备关键技术与工艺,并实现工程塑料、复合材料两种材料的微重力打印,获取了微重力环境对3D打印工艺参数影响的试验数据,为2020年我国完成空间站建造及后期运营奠定了基础。
 
  在他看来,未来,借助空间3D打印技术,宇航员可以在失重的状态下自制所需要的实验和维修工具和零部件,将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和维修的及时性,就不用再等待地面补给,也将减少空间站的运营成本。“下一步,我们还将研究是否有更多材料可以应用在空间在轨3D打印机上,比如金属、陶瓷等。”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