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Global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标识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快报:王选的一项发明泽及一个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2  来源:新快报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44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昨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领导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用一项发明,成就一家企业的基业,更泽及一个时代,它使中国印刷业从此划时代地“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产生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王选因此当之无愧地获得“当代毕昇”的地位。

  他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

  王选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然而,始终在他的名片上印着的,不是这些显赫的职位,而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教授”。

  这就是王选给自己的定位,方正的员工说,他谈起技术话题来可以说没完没了,做技术报告能讲好几个小时一点看不出疲惫。王选一生都是作为教授、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在方正集团内部形成的惯例是所有人都互称老师,他喜欢别人叫他“王老师”。甚至现在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也被称为“魏老师”。

  “九个选择”组成了“王老师”的一生

  王选自己曾说“人如其名”,自己的一生都在“选”。

  第一个选择,是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选择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大二分专业,好多学生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跟计算机打交道很枯燥,没有意义,计算数学不见得有多高深的东西。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里讲了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17岁的王选看了以后高兴不已。

  第二个选择,是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王选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在有了几年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中去。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研究,使王选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创造的源泉,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

  第三个选择,是在20多岁时,为了快速查阅外文资料,王选决定锻炼听力。从1962年开始听英国BBC,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揭发收听敌台。

  第四个选择,是1975年,就是从事决定王选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那时的王选很可怜,一个月只有40多块钱劳保,为了省点钱,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少坐一站就省5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就只好自己抄。当时王选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别人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王选开玩笑“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

  用激光束扫描,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王选的数学背景,很容易想到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描述来减少巨大的信息量。当时的计算机,速度还及不上286,如果用这种价格很昂贵的中型计算机把压缩的信息恢复成点的话,要算几万个拍节,这几万个拍节运算量很大,速度很慢,一个中型计算机只能一秒钟产生一两个字。由于王选软硬件兼修的背景,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把它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但是王选用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大家难以理解,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因此逼迫王选走上了自己动手产业化的道路。

王选说自己这一动手,就从1975年干到了1993年春节,做了差不多18年。其间没有任何节假日,每天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

  第五个选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坚持不懈地走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今天产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大家都说北大方正有名有利,而在当时,把技术变成商品,看不到前景。

  第六个重要抉择,是从1992年开始花大力气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