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电视情感节目收视率飙升 放大隐私引起争议

  • 发布日期:2007-06-28 浏览次数1017

    在大庭广众之下,紧追不舍地让受访者说出原本属于个人的生活隐私;面对无数观众,和盘托出自己难以启齿的私密情感……时下,情感节目在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不少观众质疑:荧屏大谈隐私有没有道德底线?近日,沪上情感节目《心灵花园》召开专家研讨会,对这类节目的走俏升温及其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探讨。

    情感节目收视飙升

    作为全国第一档讲述都市人情感故事的节目,《心灵花园》在沪上生活时尚频道一开播,便赢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从今年起改为日播后,收视率更直线上升,最高达到6.8%,成为同时段节目中的收视冠军,市场份额也跃居第二位。与此同时,该栏目在全国荧屏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的电视台购买了播映权。

    专家认为,情感节目之所以“火”起来,是因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现代人心理困惑和情感问题,亟需宣泄与疏导的渠道,而以讲述情感故事为形式的《心灵花园》,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倾诉、寻求帮助、解决困惑的平台。每个人的经历都可能有值得他人借鉴的地方,讲述者通过诉说释放情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告诉其他人,而观众在他人的故事中获得某种启发。正因为如此,《心灵花园》以及众多情感节目迅速赢得了都市人的共鸣。

    “放大”隐私引起争议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伴随着情感节目收视率的飙升,这类节目也遭到了尖锐的质疑和批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观众反映,不少情感节目的话题重复、形式雷同,走进演播室的男男女女几乎都有离奇曲折的情感经历,不是婚外恋,就是第三者,这些并不美好的情感故事被反复地展示,除了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作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很难给人更多启示。

    有的节目为了追求收视效果而不惜将他人隐私“放大”给人看。几位网友发帖说,在一档“我该不该生下这个孩子”的节目中,所有主持人、专家以及现场“观察员”,围绕着一名女子是否应生下情人的孩子而对当事人反复追问、求证细节,以至那个被婚外情中意外怀孕吓蒙了的女子手足无措,而一个原本已岌岌可危的家庭更濒临崩溃。他们认为:“这种把受访者的极端隐私公开曝光,将也许有可能在私下处理的家庭问题公之于众的做法,未免令人感到太残酷。”

    一些观众指出,情感节目好像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很多人的不幸被赤裸裸地袒露在成千上万的旁观者面前,虽然有些当事人戴上了面罩,但熟悉的人还是能认出来,这将使她们从此生活在阴影中”。他们质疑:“情感节目有没有道德底线?”。

    展示之外要有启示

    对于情感节目存在的问题,专家们纷纷支招。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一针见血地指出:“情感节目不要用当事人的痛苦去换取收视率。”当倾诉者因某种程度的心事疾患不能按照预想的“台本”进行的时候,应该用一些委婉的方式去处理,绝不能为了娱乐大众、提高收视率,而去加深当事人内心的伤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认为,情感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有的节目设计感太强,或为了追求故事的起承转合,而在真实性上打了折扣。不必故意迎合观众对美好结局的期待,有开头、经过、结果固然很好,但如若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而引发人们的议论和思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此外,情感类节目应让主持人和心理学家成为节目的核心力量,使普通人自愿走到幕前向专家讲述自己的情感历程。这样既解除了当事人的顾虑,又避免使节目因过分挖掘隐私而引发争议。“展示之外要有启示,催情之外要有催思”这应是情感节目追求的目标。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