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邢质斌:《新闻联播》熟悉的陌生人

  • 发布日期:2007-04-12 浏览次数452

  每晚我们看到的邢质斌似乎永远是这个样子

  去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递交的《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被各大传媒炒得沸沸扬扬:“……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眼神呆滞、缺乏朝气和活力。”

  去年11月25日晚,年近60的邢质斌步入天津中华剧院舞台,首次获得“金话筒奖”――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尽管她早已是“中国最著名的播音员”。“首获大奖”、“善始善终”,种种迹象无疑更加深了关于她今年即将退休的猜测。

  那是1973年年底,原中央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宋培福在大兴县岳父家准备迎接新年。一天,他极为偶然地听到了从县广播站传出的女声,“就跟小钢炮似的,突突突。”他马上揣度这到底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哪位播音员的声音,“想来想去,都不像,可是听上去就是耳熟。”音质的力度,抑扬顿挫的感觉,都让他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个小广播站播音员发出的声音?”

  来年夏季的一天,录音科同事李茂福为宋培福带来了“很本色”的一个姑娘。貌不惊人的邢质斌一开口,宋培福迅速捕捉到那个久违的声音,正是他当初在岳父家不期而遇的。两个月后,宋培福闷不作声地从台里调来一部小车,直接去往大兴县广播站,为邢质斌办理调动手续,“二话没说,连行李带人全给她拉回家了。”

  刚进电视台时,邢质斌以可塑性强、天赋好而著称,可她很快就意识到光凭这些是绝对不够的。“学历偏低,理论知识不行。这都是她的薄弱环节,既是她的压力也是动力。”央视原副台长洪民生称她是真正的自学成才。

  论过目不忘,播音员中数她与罗京功夫最过硬。“有时必须要播出从中央直接下达的文件,可等到新闻已经开播了,稿子才拿来。上面勾勾画画,飘满了红气球,看得我们都腿发软。可他们就能镇定自若,扫完一遍后,一字不差地播出来。”章壮沂对此竖起了大拇指。

  聊起换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老教授张颂有点气不打一处来,“据我所知,央视内部居然曾有人提出来让相声演员去播报新闻……”邢质斌曾向他倾诉过自己的苦恼:她想走,想从“新闻联播”退下来……

  张颂大为吃惊地问:“你现在退下来做什么?”“那我不管了,我想去当记者。”那时,邢质斌40刚过,一脸憧憬。

  “她怎么可能真去圆记者梦呢?恐怕‘新闻联播’早就成了她生命的第一位。”张颂叹道。

  1990年初,邢质斌辞去播音组组长职务,而由业务突出的罗京与李瑞英接替。其后,她又闹出了名人作广告的风波:为一条减肥腰带作了广告宣传,有人购买,结果大呼上当……违反央视不许播音员作广告的明文规定,结果,她被停止一个月的主播工作。

  她不是一个从无情绪的人,偶尔也会唠叨几句。心里难过时,顶多点到为止。“她这一生算是比较平稳,家庭很幸福,儿子很听话。”张颂话音一转,“她也有不足。”在这位播音界的权威看来,邢质斌形成自我风格的速度不快,“稳重有余,顿挫不足,跳跃感不够”。

  “但不要简单地下定义,说新闻主播就是一群没出息、一味照稿念的传声筒。”张颂拿起一份报纸,反复念起了其中某段。“你听听,同样一段话,我有多种语气感情的发表方式,仔细听绝对能揣测出其中内涵。邢质斌他们全是在自己理解下,把握政策分寸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没有局限性,哪有创造?他们一直用声音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翻跟头,这就是创造。”

  去年6月初,播音组组长李瑞英突然接到上级通知,5日那天的“新闻联播”,播音员要换作来自“晚间新闻”的康辉与“国际时讯”的李梓萌。但在康辉他们播完后,要换回罗京与邢质斌。为何让“一对新人”登陆“新闻联播”,又为何只让他们登台亮相一天?张颂猜测,这可能是响应叶宏明提案的一次尝试,也不乏央视让新人试镜“新闻联播”之意。至于康李二人为何最终又下来,可以设想的一种情形是,在“新闻联播”这样一档有着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的节目上,稳定压倒一切是根本的方针。

  “形式单一、稿件呆板。主播们无可奈何,如履薄冰。播报中如果出了一次大错,他们在‘新闻联播’的职业寿命就完了。泱泱大国,堂堂大台,多少眼睛都盯着他们,他们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张颂说。

  电视系的朱羽君教授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换掉某个主播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新闻联播’内容要不要换。”

  下午5时,张颂的办公室昏暗。此时,邢质斌正开着她的白色本田赶往中央电视台。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