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LED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 发布日期:2007-01-31 浏览次数395

1、概述

LED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时,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释放出过剩的能量引起光子发射而产生可见光。近年来,LED得到了快速发展,部分产品已进入了商用阶段,为室内外照明光源带来革命性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半导体材料可以产生光线的方法:加正向偏压的砷化镓面结型二极管可作为辐射光源。1964年,利用GaAsP材料,研制出红色发光二极管(λp=650n m),光效为0.1lm/W,在驱动电流为20mA时,光通量只有千分之几流明。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研制出绿光(λp=550nm)、黄光(λp=590nm)和橙光(λp=610nm)的LED,光效达到1lm/W。单色LED的蓬勃发展,使它在大屏幕显示、交通信号灯、仪表仪器显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遗憾的是实现全色显示的蓝光还未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出GaAIAs的LED,使得红色LED的光效达到10lm/W。

1994年,开发出氮化镓基蓝色和绿色发光二极管,根据三基色合成原理,使全色显示和半导体照明成为可能。对于一般照明而言,人们更需要白色光源。1996年,日本日亚公司率先开发出白色发光二极管,为LED广泛进入照明领域带来了无限希望,成为LED照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彩色LED的光效等性能已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得其在装饰照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几种彩色led的主要特性如表1所示。

目前,白光LED的光效还不高,但发展很快。据相关资料介绍:1999年日本研制出光效达到15lm/W的led;2001年美国研制出光效达到40~50lm/W的LED,甚至超过了白炽灯和卤钨灯,接近荧光灯光效。单个LED功率也不够大,仅有1W多,还不能广泛用于室内外照明,但彩光LED在装饰照明领域的应用已经成熟。专家认为:白光LED的光效只有达到50lm/W以上,并且提升单只白光LED的功率,才能真正在照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白光LED正朝着高光效、高亮度、高功率、高显色指数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各国主要致力于白光LED的研制和开发,在不久的将来,白光LED的光效有望达到100lm/W,甚至提升到200lm/W以上,那时,LED将在照明光源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2、LE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LED主要由PN结芯片、电极、光学系统及附件等组成。LED的发光体叫晶片,其面积为10.12mil(1mil=0.0254mm2)。

在洁净的环氧树脂中,封装半导体晶片。在半导体的PN结的P型端加正电压,空穴就会流向N型端,电子则由N型端流向P型端。当电子通过晶片时,带负电的电子移动到带正电的空穴区域,空穴和电子可以直接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光子,这就是LED的发光原理。另外,有些LED中的电子加速后在撞击、游离化过程中也可释放出能量而发光。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能量(带隙)越大,产生的光子能量就越高。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大多是利用砷化镓(GaAs)、磷化镓(GaP)或它们的组合晶体(GaAsP)等III-V族的半导体构成。

LED的颜色和发光效率等光学性能与半导体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有关。在P型材料和N型材料中掺入不同的杂质,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单一波长的LED发光二极管,同时电气性能也会有所不同。根据光学原理,白光由连续光谱组成,因此,不可能制出直接发出连续光谱的单只白光LED。在照明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白光,因此,白光LED的研制和技术进步,关系到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单个LED发光二极管的光学系统包括平行发射器、偏振片、透光罩等。光学系统可以使LED的光束以平行光或一定的光束角发射出去(如图1所示)。因此,改变封壳圆顶的几何形状,就可以改变LED的光束角。

白光LED可以由一只LED产生的2种或3种单色光合成,也可以由几只单色光LED混装在一起,按三基色合成原理得到白光,如表2所示。目前,商品化白光LED主要有三种发光方式:
 (1)在460nm波长的InGaN蓝光晶粒上涂一层YAG荧光物质,利用蓝光LED照射此荧光物质,可以产生555nm波长的黄光,再利用透镜原理把可以互补的蓝光、黄光混合,就可以发射出白光(如图2所示)。但光谱中蓝色光谱较强,缺少红色光谱,显色指数Ra才达到70。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白光LED制作原理。
 (2)经紫外芯片激发RGB三基色荧光粉,其发光机理与三基色荧光灯相似。改变荧光粉的成分比例,就可以得到各种色温的白光,显色性较好。
 (3)把RGB三基色芯片封装在一起,改变三者的发光强度比例,就可以得到任意色温的白光(如图3所示),但产品质量不易控制。产品性能一致性较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