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电视节目成语文差错的重灾区

  • 发布日期:2007-01-19 浏览次数434

《咬文嚼字》杂志社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电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良,影响越来越大,但遗憾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却成为电视的“软肋”。

据介绍,2006年《咬文嚼字》组织“请给荧屏亮分”活动,发动广大电视观众检查了中央电视台(一套)、安徽卫视、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等12家电视台的语文差错。检查结果表明,各电视台的“得分”均不高。10万电视观众参与了“亮分”活动,一共给12家电视台提出了数万条意见,《咬文嚼字》最后认定了3551条,平均下来,各电视台大约每月出现300条差错。

《咬文嚼字》受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委托,曾检查过3000多本图书、1000多本杂志、100多种报纸的语文运用质量。通过横向比较,文字质量的总体情况是:图书强于杂志,杂志强于报纸,报纸强于电视。电视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咬文嚼字》认为,电视从业人员,特别是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是造成电视媒体中语文差错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经常出现一些很低级的差错。比如有位人气很旺的主持人就曾在一个综艺节目中把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曲终收拨当心画”一句中的“拨”误读成了bá,正确的读法是bō。有位主持人还把曹禺《雷雨》中的经典人物蘩漪,归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还有一位在举苏轼描写月光的诗词名句时,居然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念了出来。据《咬文嚼字》调查,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电影、广告,一般不是电视台自己制作的,其中的语言文字运用出现无人监管状态。在《咬文嚼字》认定的3551条差错中有2238条是电视剧、电影、广告中的,占总数的63%。电视剧、电影、广告无疑是电视语文差错的重灾区。

余传诗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