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Sign in China | 标识网微信二维码 |
更多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走有中国特色的胶印之路

  • 发布日期:2006-11-14 浏览次数846

今年是胶印技术问世102年,回顾风雨百年中,胶印不仅引发了平印技术的彻底革命,并且以其对连续调复制的特殊优势,占据了整个印刷工业生产的70%左右。一个历经百年而不衰、甚至现今还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古老工业,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中国的印刷工业正蓬勃发展,作为胶印在其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如何更好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胶印之路,是业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胶印的基本工艺。
    较为传统的胶印是采用“水墨相斥”的原理,利用平版印刷技术,通过中间的橡胶滚筒来完成油墨转移的一种间接印刷方式,这也是“胶印”名称由来的原因。正是基于这点突破:前期菲林可以呈现阳图,便于检查和制作;印刷压力也得以减小,对于图文的生产效果提高不少:另外,不论是承印物、版材还是机器本身,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提高了耐印率等指标。

    不过“水墨平衡”就像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成了胶印技术无法逾越的鸿沟。胶印过程离不开水,用水量太多太少都不行。要掌握好墨与水平衡关系,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是靠机台人员日积月累经验的技能。特别是大多数国内中小型企业并不会配有密度仪等检测设备,那么在车间一线操作的师傅又该如何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呢?笔者在车间工作期间,看到机长通常会将一张印好的样品放在看样台上,查看它的墨层印迹。网点只要印得较饱满,实地平整即可。然后拿起来,面对印品,在印品背面加光照状况下用肉眼观察,印品微透亮即可。完全不透一点亮说明墨层太厚,墨量太多。当然印刷品印出来以后再对照一下原稿,查看墨色是否一致,特别注意要比已干燥的打样稿略深一点点为佳,最后以合适的墨量签样,正式开印。版面的墨量和水量的确定,是一个动态变化额过程,需要时时检测,要贯穿于整个印刷生产中。这种技能对国内从事印刷实际操作的广大技术工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必须很好掌握的基本功。

    也许就是这种在生产一线不可量化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胶印的发展。近几年以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数字印刷,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不过,如果就此认为,几年时间中,胶印的地位就会被动摇,也是不现实的。已有很多专家认可这样一种业内说法“胶印技术50年内,基本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时间恐怕是只长不短,那么胶印工艺又该在哪几方面突破瓶颈呢?

工艺的优化离不开设备的改良,接下来先探讨一下国内胶印设备近年来基本情况。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胶印机工作的过程:水辊墨辊输送原料到印版滚筒,再以橡皮滚筒为媒介,通过压印滚筒将图文完成转移。操作中特别注意的地方,可以简单总结为七个字“三平两小一平衡”,即要求调试的胶印机必须滚筒体平、输墨辊平、输水辊平;印刷过程中使用水斗溶液的浓度小、版面水分小;“一平衡”则是上文提到的印版表面的油墨和水分要平衡。

    胶印机运转时,滚筒体之间的轴线必须要平行,同时滚筒体平面要平整;墨辊水辊各自轴线要平行,辊体要平整,辊与辊之间的压力要均匀;滚筒体轴线与墨辊、水辊轴线都要保持平行,压力均衡适度。根据该机出厂时所给的技术参数来确定包衬衬垫,软包衬还要通过打满版画地图工艺手段把橡皮滚筒包衬调整得更平整,误差应在0.03mm以下。
胶印机长久以来,一直延续这样的设计思路:水辊墨辊供给,压印滚筒、印版滚筒、橡皮滚筒配合使用。这个基本框架,仿佛束缚了国内各厂家,长久的在“老三样”中徘徊。究竟胶印有没有继续提高的必要,与凹、凸、网版印刷如何竞争?无水胶印现今状况如何,能否将“水”在印刷中的影响降到最低?胶印的速度、大幅面优势如何体现?而与数字印刷间又能否“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共进呢?

(一)  首先,这项技术是很有必要不断提高的。与凹、凸、网版比较的优势,从这些年的悬殊的市场份额就不难看出;面对数字印刷,由于后者自身设备耗材的昂贵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等原因,至今的推广特别是国内的推广,显得“步履维艰”。这种形势下,印刷业还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胶印发挥领头作用,带领印刷业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价值。于是它良性的发展,会产生犹如龙头股的作用,带动整个“印刷大盘”的上扬。那么,这项技术是否有提高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明确了这一点后,具体谈一下几个先进技术上的改进情况。

(二) 无水胶印:
A 优势   在印刷版上涂上硅涂层,使之成为非印刷区,去除水墨平衡的控制,亦免除了使用水作为媒介。这种印刷使无水胶印的网点更加锐利,同时具有更好的表现,无水胶印也就有能力达到

 

[ 标识商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该企业最新标识商学院


 
 
© 2013 标识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1159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079号